
汶川地震建起的自建房屋,难逃这次芦山地震
芦山地震中,乡镇居民自建房和老旧建筑受损严重。对此,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认为,建房没人管、设计没人教、质量没人查,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再次面临大考。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快速反应、大爱温暖。然而,时隔5年,仍有大量农民自建房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值得我们反思。
令人欣慰的新建公共建筑
4月20日,芦山地震当日下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英民第一时间赶赴震区,实地调研建筑物受损情况,并及时为救灾工作提供建议。
“去之前特别担心。”不过,在对芦山新、旧县城以及龙门乡进行实地调研后,李英民放心了许多,“汶川地震后的新建公共建筑经受住了考验”。比如,芦山新县城的一些办公楼,尽管围护结构破坏较严重,但主体结构大多处在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状态,很多梁柱连裂缝都没有。
建筑抗震设防的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也就是说,如果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是7度(烈度),那么,在烈度为6度的地震中要做到不损坏,烈度为7度时要做到有一定损坏但可以修,更大烈度时要不倒塌。
“此次地震烈度达到9度,而该区域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为7度半,受损在所难免。”
但是,在调研中还是有让李英民揪心的事:老旧建筑和乡镇居民自建房在地震中受损严重,主要集中在砌体结构(砖砌房屋),有一定数量的倒塌。
“据初步估计,此次地震最严重的破坏发生在乡镇。”李英民说。
据了解,住建部和四川省已组织专家分组对雅安市两区六县的公共建筑和民房展开评估,为灾区重建提供数据参考。
未纳入监管体系的农民自建房
地震后,90%以上死难者因房屋倒塌致命。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做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然而,“抗震意识薄弱、没有严格的抗震设计、监管缺位,导致乡镇自建房屋抗震能力不强,一旦发生地震就大量倒塌。”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表示,这是历次地震给我们的教训。
“在我国,城市建筑全部纳入抗震规范管理;乡镇只有公共建筑按照抗震规范建设,农民自建房没有纳入政府监管范围。”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杜修力介绍说。
如果在监管体系内,建筑设计完成后要做抗震验算,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就要修改方案。一般建筑物抗震设防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区划图,而对于重大工程,比如高坝、核电,要单独对其所在地区的设防水准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结果确定抗震设计要求。
据了解,目前《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履行相关发布程序,预计在年内发布。这已是我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标准。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量的农民自建房没人管,怎么设计没人教,建得如何也没人查。”钱七虎颇感遗憾,汶川地震后仍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政策出台。
对此,钱七虎认为,可以出台一些建筑设计标准图供农民参考,尤其在地震高发区推荐一些经济有效的抗震结构。“像普及地震知识一样,普及抗震标准图。”
抗震是技术经济结合的工作
汶川地震后,我国对抗震减灾尤为重视,无论是设防水准、设计规范,还是抗震技术,都有所提高。
钱七虎告诉记者,这几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里,每年都有不少抗震技术方面的成果,特别是抗震设计的精确计算、高层建筑的减隔震技术等。但他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不光关心城市建筑、大型工程,更要关心一般建筑,尤其是农村建筑的抗震减灾。
其实,已有相关领域专家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包括不少乡镇房屋防震减灾的课题。
“这次地震来得太突然了,我们研究的一些成果还没来得及推广应用。”李英民称,抗震措施的采取与否,结果大相径庭。
杜修力表示,理论上可以设计出抗震能力很强的结构,技术上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但实际中要考虑成本。“抗震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工作。”
因此,在李英民看来,提供给百姓经济又实用的抗震技术很有必要。“从不好做到都会做,从造价偏高到降低造价,从不好取材到就地取材,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不要让乡镇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李英民说,“一定要把乡镇建筑抗震真正纳入国家规划和科研体系当中。做好小城镇建设的抗震防灾规划,让科技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